• 聯絡我們&常見問題
  • 病例分享 & 衛教文章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…  
    • 聯絡我們&常見問題
    • 病例分享 & 衛教文章
    • Facebook
    • Instagram
  • 聯絡我們&常見問題
  • 病例分享 & 衛教文章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…  
    • 聯絡我們&常見問題
    • 病例分享 & 衛教文章
    • Facebook
    • Instagram

認識「肌筋膜激痛點」──犬貓常見的隱藏性疼痛來源

Myofascial Trigger Point, MTrP

「肌筋膜激痛點」(Myofascial Trigger Point, MTrP)是指位於肌肉或筋膜中一個高度敏感且易激發疼痛的區域。當這個點受到按壓或刺激時,會引發局部疼痛,並可能將痛感傳導至其他部位,形成所謂的牽涉痛(referred pain)。

在犬貓身上,肌筋膜激痛點常見的表現包括:

  • 步態或活動模式不自然。
  • 觸摸到特定區域時,動物會表現出閃躲或回頭反應。
  • 疼痛可能延伸至其他部位,例如:肩部的疼痛傳導至前肢,頸部的疼痛傳導至頭部。

激痛點的成因

激痛點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,通常是身體在面對壓力或病變時的反應。其成因可分為以下幾類:

主要原因(由潛在疾病或創傷所導致)

  • 關節病變:如關節發育不良、退化性關節炎、椎間盤疾病。
  • 外傷:跌倒、扭傷或肌腱韌帶損傷。

次要原因(因代償或環境因素所造成)

  • 不良姿勢:因應疼痛而改變步態或休息姿勢,導致其他肌肉代償性緊繃。
  • 過度使用:重複性活動或長期代償動作造成肌肉疲勞。
  • 術後保護:動物為了保護手術區域,改變身體使用方式。
  • 長期壓力與緊繃:焦慮或持續性疼痛導致肌肉長期處於收縮狀態。
  • 其他影響:營養缺乏(如維生素 D、B 群)、睡眠不足、環境寒冷或潮濕。

激痛點的分類

臨床上,激痛點根據其特徵可分為四種類型:

  • 主動型(Active Trigger Point):特徵:持續性引起疼痛,在活動或按壓時痛感加劇。臨床意義:此類型激痛點是造成動物當下不適的主要來源。
  • 潛伏型(Latent Trigger Point):特徵:平時沒有明顯疼痛,但按壓時會引發痛感。臨床意義:潛伏型激痛點在壓力下可能轉變為主動型,並造成肌肉無力或姿勢異常。
  • 繼發型(Secondary Trigger Point):特徵:出現在與原始問題不相關的肌肉中,通常是為了代償原發病變。臨床意義:治療時需同時處理病源與繼發點,才能避免疼痛反覆。
  • 衛星型(Satellite Trigger Point):特徵:分布在牽涉痛區域,其疼痛範圍可能與主動型激痛點重疊。臨床意義:當原發激痛點被解除後,衛星點通常會一併緩解。治療時需考量整個疼痛鏈。

臨床診斷與治療

診斷方式 診斷激痛點需要仰賴專業的觀察與觸診:

  1. 步態與姿勢評估:觀察動物的走路、轉身或站立模式,找出異常用力或不對稱的動作。
  2. 肌肉觸診:尋找肌肉中的緊繃帶與壓痛點,並觀察是否出現痛覺反應或牽涉痛。
  3. 局部反應測試:彈壓或針刺時,觀察是否出現局部抽動反應(local twitch response)。
  4. 排除其他疾病:透過影像學檢查(如 X 光、超音波)等方式,排除關節或神經等其他潛在疾病。

治療方法 治療的核心目標是放鬆肌肉、恢復血流、減少疼痛,並同時處理根本病因。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:

1. 藥物治療:口服消炎止痛藥、嗎啡類藥物或局部注射維生素 B12、局麻藥。

2. 物理治療:利用熱敷、四級雷射、電療(TENS)、超音波、體外震波等,以促進血液循環並舒緩肌肉。

3. 徒手治療:如深層按摩、筋膜放鬆與肌肉牽拉。

4. 針刺與針灸:乾針療法或針灸可有效鬆解深層肌肉,緩解疼痛。

5. 運動復健:溫和的伸展與肌力訓練,搭配姿勢與步態再訓練,以避免代償性動作。

飼主居家照護 飼主的配合對治療成效至關重要:

1. 熱敷:每天短時間(10–15 分鐘)熱敷,以促進血液循環。

2. 輕柔按摩:避免過度用力,輕柔按摩可幫助肌肉放鬆。

3. 適度運動:避免劇烈或高衝擊性活動,以短時間、低強度的散步或訓練為主。

4. 避免不良姿勢:避免動物長時間趴臥在同一側。

5. 規律回診:定期回診追蹤疼痛改善狀況並調整治療計畫。

預後

若能同時處理激痛點與其根本原因(如關節病變或創傷),治療效果通常良好。疼痛可顯著緩解,動物的活動力與生活品質也能大幅提升。若僅針對表面肌肉緊繃進行治療,疼痛可能反覆出現。因此,飼主務必配合醫師的復健計畫,才能讓動物恢復到最佳狀態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參考文獻

1. Simons DG, Travell JG, Simons LS. Travell and Simons’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: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. Vol. 1. 2nd ed. Baltimore: Williams & Wilkins; 1999.

2. Bron C, Dommerholt JD. Etiology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. Curr Pain Headache Rep. 2012;16(5):439–444.

3. Gerwin RD, Dommerholt J, Shah JP. An expansion of Simons’ integrated hypothesis of trigger point formation. Curr Pain Headache Rep. 2004;8:468–475.

4. Wall R. Introduction to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in dogs. Top Companion Anim Med. 2014;29(2):43–48.

5. Janssens LA. Trigger points in 48 dogs with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s. Vet Surg. 1991;20(4):274–278.

6. Koh RB. Myofascial Pain: Mechanisms to Management. Southwest Veterinary Symposium. 2022.

7.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復健科. 談「肌激痛點」之治療. 臺南市: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。

上一篇
貓肝細胞癌- 病例分享
下一篇
 返回網站
strikingly iconStrikingly出品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